观察丨汶川地震15年,多少基金会参与灾害治理?
2023-05-12 15:57:14




导语

15年前的今天,四川汶川发生8.0级特大地震。地震发生后,面对重重困难,海内外各界力量开展了规模空前的支援抗震救灾行动,也首次有公募基金会获批在救灾行动中开展募捐活动。经历15年探索,基金会等公益慈善力量蓬勃发展,逐渐参与到灾害治理各阶段。本文展现了2008年-2021年关注灾害议题的基金会及其项目数据,由基金会中心网、基金会论坛秘书处联合编辑和发布。


数据看点:

  • 近两成基金会(1710家)在2008年-2021年开展过灾害议题项目(4624个),项目累计收入163亿元,支出181亿元。

  • 两成基金会(1826家)在登记业务范围中直接纳入灾害议题,其中30%(550家)开展过灾害议题项目。

  • 广东、北京、长三角地区开展灾害议题项目的基金会数量最多。

  • 五成以上灾害议题项目资金由15家公募基金会收入,共计超80亿元。

  • 2021年灾害议题项目收入总额达58.4亿元,超过以往8年的总和。

 

*数据来源和范围说明:

  • 基金会注册地、成立时间及业务范围来源于全国社会组织信用信息公示平台,收集到的登记注册数据截至2022年底,不含港澳台地区数据。

  • 项目数据截至2021年底,来自基金会中心网收集的基金会年度工作报告。2011-2021年,基金会中心网年报采集率平均为87%。

  • 本文统计的灾害议题项目,是指基金会为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而开展的防灾救灾减灾项目。本文统计对象不包括以响应“新冠”疫情为直接目的的项目,但部分灾害治理综合性项目可能涉及相关内容,相应项目数据也纳入本报告。关于基金会响应“新冠”疫情的情况,请关注后续推文。




时间:1989年-1999年

灾害冲击下国家广泛发动救灾捐赠

标志性事件:1989年“减灾委员会”成立;1998年特大洪水;1999年《公益事业捐赠法》


特点:应急管理制度逐步建立,少量基金会开展救灾捐赠和一线救援


时间:2000年-2008年

公益慈善力量积极参与自然灾害救助

标志性事件:2003年“非典”;2008年汶川地震;2008年《救灾捐赠管理办法》


特点:民间公益力量积极参与一线救援,慈善组织资源募集能力初显,应急管理制度逐步完善


时间:2009年-2017年

政府与社会力量、市场机制协同配合

标志性事件:2010年玉树地震;2012年《关于完善救灾捐赠导向机制的通知》;2013年芦山地震;2016年《慈善法》


特点:慈善组织和民间公益力量参与到灾害治理各环节,救灾捐赠制度走向成熟


时间:2018年-至今

多元主体踊跃参与灾害治理,

协同机制亟需建立

标志性事件: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;2020年新冠疫情;2021年河南水灾


特点:互联网促成更多互动,民政和应急管理部门职责调整,基层组织力量备受关注


图片

参与数量变化


2008年-2021年,累计1710家基金会开展过灾害议题项目,约占同期基金会总数(含注销、撤销)的18.5%。

截至2021年底,其中406家具有公开募捐资格,占公募基金会总数的18.5%。1304家不具备公开募捐资格,占非公募基金会总数的19.5%。
图:开展灾害议题项目的基金会数量变化(2008年-2021年)

2014年-2020年,开展灾害议题项目的基金会数量相对平稳(140-260家/年),但同期中国基金会数量从近4000家快速增长至8500家。

2021年,全国近800家基金会开展灾害议题项目,占全国基金会数量比(8.29%)为9年来最高,未超过2008年(15.23%)、2010年(15.97%)、2013年(13.27%)

说明:本报告中所称“公募基金会”,指登记注册为公募基金会和《慈善法》实施后依法取得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。

不同地域登记注册情况


在民政部登记的220家基金会中,70%(155家)开展过灾害议题项目。

省级及以下行政区登记的9668家基金会(含注销、撤销)中,16%(1555家)开展过灾害议题项目。

图片
图:开展灾害议题项目的基金会分省数量(按登记注册地)

广东、北京、浙江、江苏、上海开展灾害议题项目的基金会最多,均超过100家。

河南、四川、贵州、重庆、天津、广西、青海、宁夏等地开展灾害议题项目的基金会占当地基金会总数的比例最高,在23%-36%之间。
图片


成立数量


截至2022年底,1826家基金会在登记业务范围(包含“赈灾”“救灾”“灾害”关键词)纳入灾害议题,约占现存基金会总数的20%,其中137家具有公募资格

登记业务范围纳入灾害议题的基金会中,有1748家在2008年之后成立,占同期新成立基金会总数(8670家)的20%。

图:登记业务范围纳入灾害议题的基金会数量(2008年-2022年)

2008年-2018年,全国基金会中,登记业务范围纳入灾害议题的基金会占比从8.54%(2008年)增长到最高的19.16%(2018年),这一比例在2018年之后保持平稳。

业务实施情况


登记业务范围直接纳入灾害议题的1826家基金会中,30%(550家)在2008年-2021年开展过灾害议题相关项目。

图片
图:登记业务范围包含灾害议题及开展灾害议题项目的基金会数量

图片

项目数量与资金规模


2008年-2021年,1710家基金会开展灾害议题项目4624个,项目收入总额163.88亿元,项目支出总额181亿元

图片
图:灾害议题项目收支情况(2008年-2021年)

说明:基金会投入灾害议题项目的资金不仅来源于项目收入,也包括本金及投资收益、非限定性捐赠等。

收支变化情况


在年度项目收入总额上,2008年和2013年均超过20亿元,2010年达17.2亿元。

2021年度项目收入总额达58.4亿元,创历史新高,超过以往8年(2013年-2020年)的总和。

其余年份年度项目收入总额在1.7亿元-8亿元。

图:基金会开展的灾害议题项目年度收支变化(2008年-2021年)

基金会既在灾害应急响应发挥重要角色,开展资源募集、一线救援、跨界协调等,也逐步参与到防灾减灾备灾、紧急救援、过渡安置、灾后重建等灾害治理各环节中。2008年、2010年、2013年收入的大量项目资金,根据捐赠人意愿和主管部门要求,也投入灾害治理不同环节,在当年和后续年份持续支出。

图片
图:基金会开展的灾害议题项目收支变化情况

2008年-2012年,基金会开展灾害议题项目发生地主要为四川、青海、甘肃、陕西,响应2008年汶川地震、2010年玉树地震等地质灾害。

2013年-2020年,基金会开展灾害议题项目发生地主要为四川和云南,也包括湖南、广东、江苏等地,响应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和各地突发事件。

2021年,基金会开展灾害议题项目发生地主要为河南、山西、陕西,响应洪涝灾害。

项目运作模式


基金会中心网2019年“数说基金会 | 基金会防灾救灾减灾项目”报告(点击此处阅读>>>)显示,截至2017年底,基金会防灾救灾减灾项目中,资助型项目数量与运作型项目基本持平。运作型项目的支出约为2.77亿元,为资助型项目支出的2.5倍。

2021年数据显示,当年运作型项目的支出约为4亿元,资助型项目的支出约为33亿元,混合型项目的支出约为21亿元,运作型项目的支出占支出总额的比例不到7%

说明:仅统计在公开信息中说明了运作模式(运作型/资助型/混合型)的项目,不代表整体情况。

项目体量


2008年-2021年,基金会开展的灾害议题项目收入中,五成以上进入15家公募基金会,共计超80亿元。另有5家非公募基金会灾害议题项目支出排名前列

图片
图:灾害议题项目体量较大的基金会

2008年-2021年,开展灾害议题项目的1826家基金会中,七成(1300余家)在
灾害议题上支出项目资金超过225万元。

31家基金会在灾害议题上支出项目资金过亿元,总计超115亿元,占所有灾害议题项目支出的65%。


图片

来源:CFC&CFF(基金会中心网、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)